在知名人格学圈网站 The Personality Database(下称 PDB),你可以给名人(或其他事物)投票选出你所认为的他们的人格类型,从 MBTI、九型人格(及其衍生),到 socionics、大五的二分改进版、态度心理和四气质,无所不包。我说「人格学圈」,但我指的其实是「MBTI 圈」。如果你点进这个网站,从它的设计中就能看出,一个可被投票的形象的四字母 MBTI 被放在首要位置;排在之后的是带侧翼的九型人格。再之后还有空位的话,再加上本能类型和 tritype,还有 socionics 类型。
PDB 将 MBTI 放在首位的设计并没有任何问题:从资料的数量上1和人气上来看,MBTI 可以算是传播最广泛、最为人所接受的人格分类系统。有时在英文圈, socionics 也需要「碰瓷」MBTI 来传播:借用 MBTI 常用的四字母标记的类型名称(ENTp,ISFj),利用这种类型名称和 MBTI 的相似性,使其易于理解。但使用传统三字母标记(ILE,ESI)的 PDB 与此相反:如果看到一个形象的计票结果是 INFJ - 5w4 - sp/sx - 594 - INTj(后略)会让人感到矛盾的话,看到 INFJ - 5w4 - sp/sx - 594 - LII(后略)2往往就不会了。可以说,PDB 使用三字母标记的 socionics 类型「拉远」了它与 MBTI,这两个系统之间的距离,为的是它们可以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 - 指的就是两者能够以其「本来的面貌」,在同一个空间中共存。当然,PDB 需要它所包括的所有人格分类系统都和平共处,这从它的设计上就能看出:PDB 的设计暗含着,将一个形象在这些系统中所得到的结果相结合,能够得到对这个形象的人格的更准确描述。这一设计使 PDB 的社区有一种把各个类型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倾向。显然,九型人格和它的衍生品(侧翼、本能类型、tritype)可以结合到一起变成「更完善的九型人格」,因为它们有相同的起源;那么有相同起源的 MBTI 和 socionics,结合在一起讨论似乎也就是正常的了。从 PDB 的角度来看,socionics 和 MBTI 相似,但又有不同 - 至少类型看起来不同,一个是四字母一个是三字母,如果按本来的面貌一起考虑,却又不能完全对应;那么把它们合起来,让 socionics 为放在首位的 MBTI 添加一些「风味」怎样?
错就在此。Socionics 不是 MBTI 的「风味」,不是 MBTI 的子类型,不是另一个视角 - 另一个和 MBTI 加起来而不作其它任何修改就能「更好地描述一个人格」的视角;Socionics 不是 MBTI 的附属品,这两个类型系统的结构和描述的范围是相同的。MBTI 里给八个功能位置起名的是 Linda Berens3 和 John Beebe4,socionics 里起了同样的名字的则是 Aushra Augusta 和 Victor Gulenko;MBTI 里有动机,socionics 里同样有;MBTI 里有各功能的不同发展状态,socionics 里也是;MBTI 里有社会行为描述,socionics 里自然也有;MBTI 有 Keirsey 气质这样的四元分组,在 socionics 里有 small group 的分组描述。这是两个功能上完全等价的人格类型系统,没有一个是另一个的子系统或补充。
这两者之间的「分歧」,也并非是不同视角看到的同一人格的不同面向,而更接近同一领域的不同流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虽然都起源于荣格,但荣格所提供的不过一个模糊的轮廓,对荣格文本的解读不同自然会产生模型上的分歧;MBTI 可能受到精神分析相关的影响更多,而 socionics 受了更多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MBTI 所提供的各个类型描述往往与美国文化紧密相关,socionics 的描述也带有苏联的文化痕迹。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它们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受到了不同事物的影响,于是今天回头来看才发现两者有偏差,这些偏差正是两个不同理论对那个模糊的「起点」进行细化的必然结果。
于是如果要试图让两者共存在一个空间中,既不能通过「回到原点」即回归荣格的方法 - 这等于是否定两者的细化成果;也不能通过让一个理论成为另一个的附属品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两个理论都是它们「本来的面貌」,但其中一个失去了核心 - 对个人心理的建模,只留下表面的描述。
而将两者依照本来的面貌放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冲突:两套具有完整性的系统并不能互相拼接而仍然保持完整性。人格学往往要回答个人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如何协调自己的生活?」,而另一个则是「我如何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潜力?」。Socionics 更重视第二个问题5,而与精神分析有关的人格学也许会更重视第一个问题;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相容的,个人不能在心理协调和社会实现中做不同的事。即使个人的所谓「社交面具」让这两者看起来似乎是不同的事,与个人心理完全不同的社会行动也与潜力的实现这个与类型学息息相关的问题丝毫不搭边。
如果你仔细考虑对名人的类型判断偏差,你就能看到两个系统的偏差所在:在 MBTI 中,能「变强」的是阳面第三功能,于是 INFJ 的第三位 Ti 经过锻炼后可以提供清晰的思维结果;在 socionics 中,强弱功能的划分更明显,对等的第三位的功能是弱功能,它没有创造性。在 MBTI 中 INFJ 能够有强的 Ti 完成人格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再加上人文气质和作品风格所体现的 Ni(MBTI 的 Ne 和它差别相当大),于是荣格被相当多人判断为 INFJ(Ni-Fe);而在 socionics 的视角,人格分类是 Ti 的成果,在心理学前沿的研究暗含着研究者(NT)的趋向,写作风格则只是总体的抽象性体现 N,并且重要性也更靠后,于是更多人认为荣格是 LII(Ti-Ne)。但如果强行把它们结合起来,说荣格是 INFJ - LII,既有 INFJ 的特质也有 LII 的特质,难道真能比单个系统所告诉的东西更多吗?
Socionics 不是 MBTI 的附属品,正如 MBTI 也不是 socionics 的附属品。两者的分歧所代表的内在思路和世界观的分歧,非得是在人类对人格有了更进一步理解时方能决出胜负,或是被更好的方法所统一或取代。用 MBTI 还是用 socionics 的问题,也暗含了更赞同哪一种世界观的问题;不过对世界观,如果你两个都要,那就是两个都没了。
(Google) MBTI, about 37,900,000 results. Enneagram, about 8,200,000 results. Big five personality, about 6,350,000,000 results. 不愧是大五
Dynamics of Personality Type, Linda V. Berens (1998) p30. 类似「主辅三劣对批骗鬼」的名称,不过不全是
《类型与原型》,后略
Victor Gulenko, https://socioniks.net/en/article/?id=146